查看原文
其他

王欢锋:性善论的体悟,是进入读经教育智慧系统的入场券

道中书院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谈对“性善论”的理解

编者按:11月26日,道中书院王欢锋副院长为高阶十一期专题授课,分三个板块来展开讲解“性善论”:

第一、我以前是怎么讲性善论的?

第二、暑假期间听冯院长的性善论讲座有什么感受?

第三、看完《心体与性体》两册后对性善论有什么体悟?






第一、我以前是怎么讲性善论的?

1.我们做读经教育其实就在传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知识层面打转,对此反省,一个从事读经教育的人如果不能自觉的有求道的这个志向,如果不能传道,不能对生命有一个心性的指点,是非常诚惶诚恐的。

2.这次听完冯院长的“六小篇”,发现比以往的“六小篇”都有深度,都精彩,线索清晰,我想是因为冯院长通过闭关读《心体与性体》有比以前感受更深入的地方,我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冯院长把《心体与性体》深入的体会融合进来了。所以这一期高阶班比以往都要幸运,完全在传道,我自己听到好几个地方都泪流满面。

3.个人觉得冯院长的“六小篇”其实就是悟道,心打开了就能悟道了。


4.读经教育是先验的道理,在这个世界存在之前,读经教育就存在了,有人说读经教育是在讲经验道理,什么叫经验?就是不停地根据实践的结果在总结提升,先验的道理是不变的,背后是有“道”的。王教授说,所有实践之学背后有三个范畴:“立本体、开工夫、证境界”。在冯院长的“六小篇”中,有几个难点紧扣这三个关键点:

第一、立本体,就是“性善论”专题;

第二、开工夫,就是“老实大量”专题,其实“心法”也是工夫;

第三、证境界,就是“孔颜的生命境界”专题。

由“性善论”向“老实大量”方向讲就是“即本体即工夫;如果从“老实大量”向“性善论”上讲就是“即工夫即本体”。“老实大量”与“心法”是不二的



5.从2010年接触读经教育,其实我对“性善论”是很有感觉,但是我的感觉大部分都停留在头脑上,心灵上的感觉颇少。史志芳老师讲过一句感人的话“青岛一位读经界老人学习传统文化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不能深刻影响生命?”她说:“因为你没有死过,你的生命没有经过一个大的困顿。”一个人要想对儒家学问有真切的向往,当你的生命遇见困顿翻转过来的时候,越是对“生”的学问、“光明”的学问、“性善论”越有向往。堕落不深,悟道不切,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早年的时候生活是非常困顿的,但是他对光明就很向往;释迦牟尼18岁之前生活在王宫里,所以他的光明学问被限制了。


6.一个人要没有经历生命的困顿,没有经过坎坷,对“性善论”是没有感觉的,越是生命遇到艰难时、困顿时,我们越要感谢,它是来成就我们的。长江为什么会遇到三峡,是因为三峡的价值在哪里,它是为了成就长江的,如果没有三峡,长江也不会成为长江的。所以生命中遇到的困顿是成就我们的。


7.我是怎么讲“性善论”的?

我以前读书对王教授的文章相当熟一点,我在北京时做了一个工夫:读蔡仁厚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五六遍,脉络非常清晰,框架非常清晰,但是我没有深入的去探索。所以我的学问一直都停留在框架上。讲课有个特点,思路清晰、框架清晰,但是不够深入。

第一、西方人怎么认识人性的?

康德对文化的三个归宗,三大主流:希腊的科学传统、罗马的民主政治、希伯来的宗教传统。

汇集成两个:智慧和知识。希伯来的宗教属于智慧,希腊科学传统和罗马民主政治都是属于知识。

知识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给人的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把人当成动物,请问动物性是善还是恶?倾向于恶,不能绝对的说善,也不能绝对的说恶。

智慧的传统:基督教,众生皆有原罪,得出结论人性是恶的。生命哲学、自然科学文化动力的源头就是对质人性的“恶”。



第二、东方人(中国)对人性的认识?

先秦时期:孟子、荀子、告子、公都子;战国时期:王充、杨雄;汉朝:董仲舒;唐朝:韩愈。举例八人对人性的认识,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列举对人性很多。

近代:牟宗三对人性的划分,把人分成两层:超越层、现实层。牟先生从超越层讲人性,一般人从现实层看人性,从超越层看人性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善”,现实层看人性没有标准答案,可善可恶。从逻辑思辨的角度上让你没有任何理由反驳他,我就是通过从逻辑的分法来讲性善论。

实际论证:

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四端之心背后的仁、义、礼、智。往上推推到天命,一系列分析得出人性是善的。推到王阳明就是:“良知”,良知的背后根据的是天理,得出结论:“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这样讲的好处在于思路非常清晰,缺点对人的心性没有具体的指点。我现在反省这几年读经宣导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心性具体没有太大的启发,冯院长的“六小篇”是随机指点人的心性,就像:“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局限于心性指点不够,有时也会心灵感觉来的时候也能打动人心,但是这不是常态。


第二、暑假听冯院长“六小篇”什么感受?

1.冯老师的“六小篇”和我的入路不一样。他是从逆觉体证进入,是一个点深入进去,我类似盖房子一样,先打地基、加框架、加房梁、加屋顶,先把房子的样子整起来,然后在精装修;冯老师是盖一个地方一下子盖好,一根而发。

我觉得我很难把握住冯老师“六小篇”的条理,感觉跟我隔的很,自己心里有点抗拒,对我这种要求逻辑比较清晰的人来说,我不能把握住思路这么不清晰的,所以我一直在打架。

听完三场“六小篇”有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对道的体会,但是我讲不出来。因为我长期习惯头脑思考这种知识障,逻辑思维的头脑太强大了,心灵感通能力不够。


2.感受:

第一、心态不对,不是抱着听课的心态,

第二、感通能力不够,心没有打开。听说我们这一期不让听录音、记笔记,是的,这样就对了,学问是自己求来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你讲到“性善论”卡住了,讲到“老实大量”卡住了,你就会发现你的生命不通畅。你这一关突破了,就相当于突破了一个沟,一个湖,将来面对人生三峡的时候就能顺利的通畅。



第三、读完《心体与性体》对“性善论和个人的纠结、煎熬有什么感受?

1.高阶班大家在学习整体的目标就是培养“六小篇”讲师,能把这一套体系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仅上一个高阶班是不够的,除非大家的悟性比冯老师还要高。没有的话就还要读牟学班,除非你看《心体与性体》。

2.感受:心肠的革命,常常说实践分为两种,一种叫有形的实践(生活中看的见的实践),一种无形的实践(心灵的活动)。道德的实践就是心灵的活动,就是颜回的实践叫:“才动即觉,才觉即化。”心灵的反思,心灵的活动。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实干兴教,空谈悟教,老实大量包本”,强调实践,不太强调理论的学习。王教授有篇文章《智慧比实践首出,见识比热诚重要》,以前有人提出一个观念:“智慧从实践中来,请问是先有智慧还是先有实践?智慧。智慧是一种深远的洞见。《论语》中有两个观念非常重要,智及”“仁守”。

3.“智及”就像射箭时的箭靶,像方向一样;“仁守”就是射箭的力度。如果没有方向,有再大的力度也射不到目标;如果只有力度没有箭靶,如果力度大穿过去了,过犹不及,如果力度小了就射不到。“智及”就好比开车时的方向盘一样;“仁守”就好像油门一样。如果只有“智及”不踩油门永远也到不了,如果光有“仁守”方向不对,永远也到不了。仁智双彰。我们高阶班第一要做的工夫就是“智及”的工夫,“智及”之后在慢慢去“仁守”。

4.前几天与高阶班张秀峰老师聊天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以前学传统文化的人,喜欢“布施”,强调“三轮体空”,完全毫无私心的去布施,把自己的一切都放空,去帮助别人,无私的奉献,当他做善事一但停下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下子打回原形,又困顿又迷茫,为什么还会感到心灵的空虚、不安呢?根本的原因在哪?因为他们所做的工夫没有本体,这是不明本体的实践,看似做功夫,其实根据不清楚。

做工夫第一就是“明本体”,工夫才能有持续性。本体不明容易动念,高阶班的功夫就是初步明本体,乃至于真正想明本体还要到牟学班,还要读《心体与性体》。



5.整个读经教育理论中,“性善论”就是本体。什么叫性善论?冯老师讲的“性善论”非常好,我最近看完《心体与性体》才明白他的好处。

首先“性善论”从三个维度去探讨:

第一、共性(内涵外延)

第二、根源性,表现(种子与花果)

第三、知识性与道德性(探讨人的道德性)

我们做教育首先把一个人培养成什么人?要有方向要有目标。要培养成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你凭什么能够培养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呢?根据在哪?如果一个人的人性中没有善的种子,没有善的根,请问我们能不能把他培养成一个善人?不能。所以“性善论”就是我们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善人的根据。根据体会的越深刻,实践过程用你的工夫力度才能越大。体会性善就是体会啥?就是体会本心。这个就是孔子的,孟子的性善,子思的,王阳明的良知,用本心比较有警醒的意味。

6.本心是什么?

不是生物学上心脏的心,不是心理学上的心,也不是头脑思辨活动的心(认识心),本心就是道德的心灵。朱子讲的心和陆王讲的心是不一样的。朱子的心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带有思辨意义的心,不是纯粹的道德心灵。所以在朱子的系统中,心跟性不是合一的,心要通过后天的涵养,涵养完之后要不断的接近理,所以心就落在后天上,不是纯超越上的,心就没有“即存有即活动的力量。陆王的功夫系统中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也是理,三者为一。心就是性,性就是理,理就是道德之理,就是天地宇宙创生创造作用。本心的创造作用,就是神感神应,感而遂通,就是天道流行,就是生生不息的。

性善就是心和理是合一的,理是不容置疑的,你怀疑理就等于怀疑自己的本心。读经教育:“读是活动(心),“经是存有(性),性是心存在的一个根据。经所承载的就是理,就是天地宇宙,就是道。经是客观的理,心是主观的理。心性即主观又客观,“即存有即活动,即活动即存有。本心立住以后,所有的工夫都会由之开出来。



第一、在宋明理学当中有两个人物很关键,一个是程明道,一个是胡五峰,朱子学都是顺着北宋前三家传承下来的,朱子并没有继承前三家的学问,只是继承程伊川的学问。程明道本身对《中庸》《易传》非常熟悉,《论语》《孟子》也非常熟。中、易是宇宙的进路,从天道往下讲;论、孟是道德的进路,从下往上讲。程明道工夫当中最重要一篇《识仁篇》:“学者要想做工夫,必先识仁。冯老师讲性善论讲好多“感”,就是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孔子通过“丧礼”指点性善,孟子通过“葬礼”指点性善,指点本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个叫情,包括不安不忍都叫情,陆王的系统当中:“情者,实也,就是道德的实感,实实在在的实感;在程(程伊川)朱系统中:情有可能是道德的实感,有可能是情绪、情感,也有可能情欲,朱子的系统当中心不是本心,是经验的心。


7.现在西方的心理学通通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问题,不读经不明本心,就算把全世界心理书籍读完也没有用。本心是很健康的,朱子的心接近心理的心,所以需要去涵养,需要开出格物致知的工夫。

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仁的作用就是感通。一个人心灵不麻木他就能感通,不安不忍就是感通。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不把自己收拾干净了,心里就不安不忍,这就是一种活动。心灵越有知觉感触越大。

本心有一个作用,当他有知觉的时候,就要自觉向外去感通,感通什么?感通自己,感通周围的物,感通周围的人,感通周围的一切,最后一定是跟天地宇宙相感通,天人合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内圣外王为一体。

我们的生命为什么不通畅,还是因为本心不明。


8.性善论和老实大量的关系:

老实大量读经还是明本体,是一种工夫,就是冯老师讲的一大堆“生”,通过在读经的过程中体证天地宇宙之道,体证人生之道。孔子的生命就是老实大量,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老实大量往本体上去体证,从工夫往本体上开“即工夫即本体”;从性善论往老实大量上开就是“即本体即功夫”。


问:请问您能解说善和恶之间的关系吗?

答:恶就是善的缺乏,这个世界上本质没有恶。王阳明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宇宙万物的生化作用就是“善”,《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诚之者善也,继之者性也。

道的两个作用在不停的循环,循环的过程就是生,这个生是善还是恶?是善。超出了善恶的对待相。

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循环的过程就是“生”。世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所谓的黑夜并不是本质,是因为光明转到别的地方去了。黑暗是没有根的,光明是有根的。

良知是能识察出习气的活动的,顺从本心,让善发出来习气就没了。朱子的工夫就是不断的改习气,以习克习,永无了期。还是要从本质上做功夫,就是要明本心。

胡五峰的工夫:逆觉体征。逆就是反,反到本心上,觉就是觉知。

两个路子:第一、内在逆觉体证:你随时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立马就往本心上反。

第二、超越逆觉体征:李延平的工夫,让自己的心完全放空,体证本心,我的本心是什么样子的。通过静坐让本心慢慢浮上来。


《了凡四训》有句话说改过有三种:

第一、有从事上改者;

第二、有从理上改者;

第三、有从心上改者。

所有的过都是从心上来的,太阳一出,积雪全消;太阳一出,魍魉全消。不必在枝枝叶叶上做工夫,应从心上改,斩断其根。


多年前有人问季谦先生一句话:“先生,我怎么改习气这么难呢?”先生问:“是你大,还是习气大?” 有人问先生感觉浑身像绑住一样,先生就问:“是谁绑了你?要自己把自己放开。


牟先生说:我一辈子就做一个工夫“开朗”,没有任何阴暗面的,直面生命最阴暗的地方。你就发现拿到太阳光下一晒就没了。冯院长说:“道中书院自创办以来,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拿到太阳光底下晒一晒的。每个人也要反复问自己,你敢不敢把自己的生命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让生命没有任何的隐私、隐藏,这就是对性善的完全相信。他人就是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习气全都照出来了,就让他敞开,全暴露出来,正视它,才能一点一点化掉它。正念一生,所有的邪念全都没了。



END




编辑:(文宣部)王宏薇

审核:道中书院教研室

相关图文

   1.为道尊陆王,为学法朱子:人间第一等学问就是学做人,学以志圣贤而已矣! 

   2.长期的用脑不入心,纵使读经也宣讲,也是增长习气,最终导致生命闭塞郁结而不得感通畅达  

   3.直面本心,觌体承当,本心一发,光明遍照;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4.遵守道场规矩,重建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生活清明有条理,也是对心灵非常好的提振

   5.王欢锋:拔地气,尽地力,发文化之潜德幽光——未有后学之接踵,岂能慧命相续!

   6.王欢锋:儒者念念不忘变世道,吾人念念不忘推读经——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7.张雨榛:“性善论”颠覆了我的“性恶论”,解开了我人生的死局 

   8.开朗无隐是大工夫:我们是否敢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9.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百日大牟学,道中新高度,第一期启航 

   10.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读经推广路,你我道中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11.堕落不深,觉悟不彻,挣脱枷锁,冲开束缚;爬上珠峰,奔向自由,反求诸己,幸福满溢  

   12.不识尊德性,何来道问学,何以安身立命?——余英时  《论戴震与章学诚》述评

   13.张雨榛:人心汩没陷溺时,会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这是逆觉的开始 

   14.四周都是铜墙铁壁,向下则是无尽的深渊。人生只有一条路:向上、向上、再向上!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牟学研习班往期信息汇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